老城人家张健摄
桐城市挂车山是桐城吴家嘴吴氏生生不息的乡土。吴家嘴,吴家吴氏位于挂车山中北冲河与管竹河交汇处,家族一个山清水秀、桐城令人流连忘返的吴家吴氏地方。那里有吴氏的家族祖居,有吴氏家族的桐城宗祠,有吴氏勤劳朴实、吴家吴氏世代不离不弃的家族宗亲们。吴氏家族虽然一直偏居桐西一隅,桐城不像桐城“张姚马左方”那样显赫,吴家吴氏但并非甘于平淡、家族平庸。桐城
明朝末年,吴家吴氏流寇扰桐。家族吴氏的十一世祖吴希祯召集壮士,把守吴家嘴四顾墩(水中一凸起的土墩),护卫乡邻。如今登上四顾墩,眺望茫茫山色、森森林木,犹能感受吴氏先祖当年英勇豪迈的气概。清雍正年间,吴氏十二世祖吴泳,幕游秦蜀楚豫,被年羹尧奉为座上宾。但他从年大将军异常乖张的言行中料定将来必有不测,力辞回乡。不久,年羹尧事败,众人皆服吴泳的先见之明。他著有《花村集》《海屏楼诗草》等。一代名家方苞为他的诗集题词:“出处如龙,清高似鹤。”吴氏家族虽远居山林,但耕读传家早已成为家族的传统。吴氏的十七世祖吴希庸,善文工诗,曾主编《桐山名媛诗钞》,网罗明清时期桐城众多女诗人诗作。这部诗集被安徽省图书馆等珍藏,成为人们研究桐城文化的重要文献。
吴氏家族最著名的人物,当数“五士”。除了上面提到的义士吴希祯、名士吴泳、文士吴希庸,还有进士吴逢甲。他是吴氏的十八世祖,清道光十五年三甲第一名进士,一直在山西作知县。他断案如神,慈爱百姓,振兴文风,德政尤多。他在平陆县留下了这样一段话:“宰一邑,与一邑民近,与一邑民亲。一邑之休戚即一己之休戚,而孜孜以民为心者,不知有己,只知有
民。民之乐,己不必与同;民之忧,己不敢与异。”这段话,可谓他为官时的真切心声。
“五士”中的最后一位是中科院院士吴杭生,著名物理学家,我国超导电性研究领域主要专家之一,代表作有《超导电性》。
吴家嘴吴氏家族与桐城文化有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,曾为桐城派的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。
太平天国运动时期,桐城城池被毁,人文世家四处避难,桐城派传承也遭遇困难。乱后初定,安庆刚刚平复,马其昶的父母就带孩子从上海回来,住在挂车山。马其昶一家租住了吴家的房子,马其昶在吴氏祠堂中求学。有一次,桐城派后期的代表人物方宗诚来吴家嘴祭扫宗兄、老师方东树的墓,晚宿马其昶家,见马其昶才华横溢,便收为学生。这是同治初年的事情。到了光绪年间,吴家嘴因为姚濬昌一家的迁入,更成了名流云集之处。姚濬昌,桐城派重要人物姚莹的儿子,也是马其昶的岳父,他从安福知县任上辞官,回乡在吴家嘴购买了吴家的住宅,扩建为“西山精舍”,自号“挂车山农”。西山精舍
就在吴氏宗祠东侧约三十米处。在这里,姚濬昌亲自教授子女,方宗诚、吴汝纶、秦汝楫、马其昶、阮强、郑宗侨等一大批文士常来聚谈。姚濬昌的两个儿子姚永朴、姚永概就在这样的氛围中,成长为桐城派重要代表作家。这些先贤也为挂车山、吴家嘴留下了大量诗文。姚永概对吴家嘴非常有感情,他在外地还经常怀念住过的宅院,不仅写了《西山精舍记》,还请陈衡恪、宋伯鲁、冯世定、姚华、金家庆等外地名流分别创作《西山精舍图》。挂车山文化馆内有一副木质楹联:“黄叶有缘留话旧,青山无恙坐谈经”,就是陈衡恪在画上的亲笔题诗。这句诗不仅道出吴家嘴的美景,也赞美了吴家嘴人的热情好客和知书达理。吴超